更多服务
做通才,常跳槽,延长职业黄金期的必备法则
日期:2017-10-03 浏览

就像鱼儿感觉不到水的存在,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巨大影响往往熟视无睹。如果随着生产技术、科学技术、医疗技术的进步,我们这代人真得有可能活到一百岁,你的职业规划应该怎么制定?

做通才,常跳槽,延长职业黄金期的必备法则

进入20世纪工业时代后,“三段式”的职业生涯规划(严格来说是人生规划)成为了标准配置。第一个阶段:十几二十岁以前,学习知识与技能;第二个阶段:进入社会,参加工作,一直干到五六十岁退休;第三个阶段:要么发挥余热,要么无所事事,总之就是等待人生最后时刻的到来。基于“三段式”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:

1、做专才不做通才。70后、80后这代人从小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;高考选专业,计算机、医学、会计、英语,无论文科还是理科,与社会优势行业对接最紧密的专业就是家长、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。不要说中国,有机构曾经统计过美国大学生刚毕业前5年各个专业的平均工资,排在第一的是计算机,第二名是护理学,第三名是土木工程,而排在最后几个的分别是哲学、政治学、历史学、英语言文学、心理学,多么意料之中的统计结果。

做通才,常跳槽,延长职业黄金期的必备法则

2、进大公司不进创业型公司。曾经一个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咨询我,想跨专业考中文、新闻、马克思主义等文科专业的研究生行不行?我说专业跨度比较大,要做好跨专业考研失败,本专业学业耽误的思想准备。问她为什么跨专业考研?她说,未来想考公务员、事业单位或者到国企工作,不想到民营企业、小企业工作。而工作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,药学的研究生难考些,自己也不想下功夫,所以想选个容易一点的专业。在她眼中,文科研究生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易考专业。

3、跳槽就是没有忠诚度。不管单位效益好不好,只要能生活下去,过去的人总是很少换工作,不跳槽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,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,跳槽者往往被贴上不忠诚的标签。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人们往往选择得过且过的生活。

4、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是退休后好好歇着。当外国的普通老人六七十岁还在开出租、打零干、考大学,做着各种不服输事情的时候,而中国老人则很少在公开场所出现。以至于外国人一直都有一个困惑,中国的老年人都去哪里了?也许外国人不知道,夜幕降临之后的广场藏着多少故事。

做通才,常跳槽,延长职业黄金期的必备法则

只要看一眼我们的祖辈与父辈,你就明白这种“三段式”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多么的深入人心。如果我们这代人有可能活到一百岁,60岁左右退休后,我们还有漫长的四十年要渡过。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中,不得不面对单一的经济来源、被人嫌弃的社会地位、越来越不听使唤的身体状况……,这一切想想都觉得恐怖。所以,从时间的维度来看,“三段式”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无法承载起对人生质量的追求。未来的职业发展极有可能会呈现出以下趋势:

1、通才越来越吃香。你可能想不到,上面提到的美国大学生毕业前5年平均收入统计还有下文,假如把时间拉长,考察各个专业里最成功的人才,一生的总收入排名情况如何呢?排在第一位的是政治学,第二位是历史学,哲学排在第四。这几个专业都是在刚毕业前5年时,收入排在后五名的职业。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基础。然而,随着分工的加剧,社会对协作与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,而通才正好填补了这种人才需求。

做通才,常跳槽,延长职业黄金期的必备法则

2、跳槽经济学大行其道。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,社会的需求千变万化,行业的迭代周期与企业的生命周期都将越来越短,因此,跳槽有可能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常态。我们不能再指望传统忠诚度来禁锢人才的流动,而必须通过建立雇主与雇员之间相互信任、相互投资、共享收益的联盟关系,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。

3、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意义与精神。沃伦·巴菲特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个著名的论断,人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,才能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,才有可能实现事业的成功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所以长盛不衰,就在于它指出了人们对意义的需求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,财富的积累,当人们解决了生理需求之后,对意义、精神、价值的追求就会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。